四月的校园,春意盎然。午后时分,记者如约见到了林少华教授。
林少华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作家、学者,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凡80余部,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有8部,皆广为流布,影响深远。除此之外,林少华还是一位执教35年的教师。用他的话说:“世界上最好的事情有两件:一是种树,二是教书。”
多读书,这是林少华在课堂上反复向学生们强调的。他经常给学生们提一些有关读书的要求,并列出课外阅读书目。对研究生要求更多些。他认为,学习一门语言,搞文学翻译,没有大量阅读是万万不行的,如果连几部原版长篇小说都没有读过,一切都无从谈起。“何况,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难遇到高境界的老师,只能去书中寻找。通过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完成阅读量的积累,还能够实现灵魂的升华。”林少华这样对记者说。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和学生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哪位看书哪位没看书,老师看你们的眼神就知道。甚至看的是唐诗宋词还是《金瓶梅》,老师都能看出来。”他这一番话吓得前排几位女生马上闭上了眼睛。“其实哪有这么玄乎,如果连读什么书都能看出来,那就不是教书先生,而是相面先生了!”林少华认为,谈严肃正经的事情有时候也需要借助一种诙谐的表达方式。“但是另一方面,看书和玩手机上网的眼神肯定是有差异的,从教35年了,这一点我还是大体看得清楚的。”他觉得,如果一个人喜欢唐诗宋词,那么他身上的文学气质一定会通过举止言行表现出来,这一点毋庸置疑。
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再加上准备各类讲座、演讲,这些占用了林少华大量时间。可是谈到备课,林少华还是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着。用他的话说,“做老师,还是要先做好本职工作”。林少华认为,备课可以分为两类:狭义上的备课与广义上的备课。所谓狭义上的备课,自然是做课件、写教案这类传统备课方式。所谓广义上的备课,指的是平时的积累。林少华认为,看书、写作、翻译这些似乎同备课没多大关系的活动,其实是有意无意地为讲课做了必要的储备和准备。例如对于翻译这类课程来说,平时的翻译实践、对翻译的思考在客观上对授课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时候在课堂上讲到某个点,自己的思路就一下子打开了,会激发出一些没有想到的东西。”林少华这样说道。他认为:“如果这种广义上的备课做得好的话,有时候效果会比所谓狭义的备课好得多。”自然,林少华所推崇的广义上的备课,并不意味着不做任何课前规划,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和讲座要有讲稿是一样的。当然,有讲稿和念讲稿是两回事。”
在采访中,林少华还一直强调作为一名老师应该达到哪些要求。他认为,在大学阶段,其实老师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的,对研究生来说更是如此。他把老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传授知识,二是传授方法,三是传授境界或情怀。“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所以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传授做学问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本身更加重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起传授境界或情怀,林少华也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对学生传授境界或情怀,首先需要老师本身具有这样的境界、这样的情怀。而实际上这样的老师并不多见,所以需要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同时,这也是他鼓励学生多阅读的目的之一:去书中寻找高贵的灵魂。
林少华觉得,作为一名老师,需要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比如教学生翻译的时候,你说学生翻译得不好,你就得给学生一个更好的答案,这样才有说服力。”林少华引用了毛主席的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吃一吃。以此说明一个老师有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教学和指导学生。对林少华来说,八九十本书的翻译量,这样大量的实践经验,已经足够让他把翻译课程变成属于自己的舞台。另一方面,他觉得无论是讲课还是做学问,都要融入自己的生命感受,对于一个文科老师来说尤其如此。只有老师把做学问、讲课和自己对于生命的感受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感染学生,让学生有所领悟。“现在所缺少的未必是学术,而是对于生命的鲜活感受和对于美的追求。”林少华如是说。
超过退休年龄5年的林少华依然坚持在三尺讲台上工作着,他说自己跟书打了一辈子交道:“我这一生与书分不开,教书、译书、写书、评书。这也就成就了我四种身份,教书匠、翻译匠、半拉子作家、未必像样的学者。”执教35年,他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职业。家人总是劝他多休息,也很不解他为什么对教书如此着迷:“都教了35年了还没教够?”他笑着对家人说:“要是教了3.5年就罢了,恰恰是教了35年才教不够呢!”教得越久,才越留恋。这种境界怕是只有到了某一个特定的阶段才能体会到吧。林少华不止一次对记者说:“我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也留恋这份职业。”他曾在自己的微博上分享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前天走上讲台。拍照片的同学说是伟岸的身影。不是退休前寂寞的背影?讲台永远存在,学生永远年轻。但老师总要老去,总要下台退休。说实话,不太想退啊!一来觉得看了50年书,现在正是学术盛年;二来我爱讲台,爱也爱我的学生。喏,你看学生的眼神一一在这样的眼神面前,有哪个老师忍心离去?”话说得朴实,也真挚动人。他也曾在另外一条微博中发出这样的感叹:“还是当老师好!否则,没有学生,没有读者,我的人生有可能久久封锁在寂寞的荒原。”
问及对当代大学生有何期望时,林少华总结成为十六个字:国际视野、中国立场、人文情怀、问题意识。这也是他在之前的演讲中反复向同学们强调的,简洁有力,发人深省。同时他也补充道:“不论是做事还是做学问,首先是做人的问题。倘若做人斤斤计较,曲意逢迎,蝇营狗苟,唧唧歪歪,又岂能写出好文章、做出好学问?”最后,他以“正道直行,富易贵难”这八个字进一步表达对学生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