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助航】范德江:石者,师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21浏览次数:958



  每日奔波在上课的途中,多数同学对于路边的小石子鲜有关注的时候,石子的形状和上面的纹路仅仅是摆设而已,然而对于范德江来说,每一颗石子都是鲜活的,它们蕴含着关于地球和环境演变的重要奥秘。

  范德江是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曾获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他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兢兢业业,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地质学人才,潜心于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并作出了突出贡献。

  范德江曾多次被地学院同学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在记者的采访中,有同学这样说:“老师性格温和,对学生很细心,大家都很喜欢他。”“老师性格很好的,讲课通俗易懂,学术水平高。”对此褒奖,他谦虚地表示:“实在是学生厚爱了!”在他看来,为人师表的本职就是教书育人,除了传授知识,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地质思维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他所做的都是应该的。“当然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我很高兴。”因为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也就意味着他所教的课对同学们来说有意义,他没有浪费学生的宝贵光阴;还因为他所承担的是地质学三大专业基础课之一,这对学生形成地质思维尤其有用。同学对他的好评给了他无限的教学动力,让他更加肯定自己的教学,将更多的热情灌注在教育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教学多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据范德江回忆,上个世纪的90年代都是“板书教学”,一边写一边擦特别地费时、费事。如今,上课都使用多媒体PPT教学,信息量大,既方便了同学也方便了老师,同时他也提出了PPT教学的一个弊端:使用PPT教学容易产生“播放效应”,同学把PPT课件当作 “电影”来对待,老师成了解说员。确实,平常我们走在教学区留意观察正在上课的同学的状态,不难发现很多同学在老师放PPT时一个劲儿拍照,或低着头忙着抄PPT上的内容,这些行为几近机械,没有达到老师希望的效果。为了避免在他的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范德江上课用的PPT只列提纲和重点内容,注重它的引导作用,主要内容则采取口头讲述方式;同时,增强课堂师生的互动,适时调整同学们的听课状态。范德江会不时地提问,他说:“虽然每次被提问的就两三个同学,但这种不确定性会给其他同学造成压力,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并动脑思考。”当讲述由大量繁杂的概念、性质和特征等章节时,他会适当地穿插一些课外话题。范德江欣慰地表示,同学们的听课状态还是很不错的,百分之八九十的同学非常认真。对于表现稍差的同学,范德江则采取“鼓励政策”,他从不严厉批评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因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尊心,都希望被尊重,所以即使是矫正错误,也不应该苛责。“因为年轻人的前途是远大的,也是不可预测的,不像我们已经定型了。所以像你们这个年纪的人可塑性很强。”

  当谈到教学计划的时候,范德江说,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除了课堂里面教学,还得到外面去进行实践。范德江很重视实践教学,他承担的课程课间野外实习已经形成特色,数十年未间断;他积极参与地质学专业的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并且连续14年参与及组织地质学教学实习,带领同学们转战于南京汤山实习基地、安徽巢湖实习基地等。说到此处,范德江感慨:感谢学校近年来对地质学专业在教学设备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使得地质学专业建设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个月左右的野外实习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最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实习基地的环境不比学校,那里地质观察点通常远离大路,需要艰苦跋涉才能来到地质教学点,那里的生活环境也艰苦。通过一个多月朝夕相处,同学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锻炼了体魄,也丰富了人际关系。白天的实践告一段落,晚上师生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有时实习期刚好碰上节日,同学们则会兴致满满地策划晚会,并采摘一些野果作为获奖者的奖品。实习生活可谓充实而又多姿多彩,正应了范德江之前的那句话:“我们学生的可塑性都非常高。”

  野外实践的过程很辛苦。范德江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女同学在爬艰险的陡坡时,没有顾忌自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还是勇敢地往上爬,当终于到达山顶时止不住地泪水长流。那是委屈的泪水、更是自豪的泪水。值得一提的是,范德江说出一句意外的话:“每一次实习总会带来一些副产品。”看到记者有些疑惑,他方才笑着说:“每次实习结束之后,总发现班级里诞生了几对情侣。”记者才恍然大悟,大家会心而笑。

  采访末尾,范老师带着记者看了地质学专业学生平常观察岩石标本的实验室。范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岩石需要结合显微镜进行观察,用肉眼观察真正有趣的是那些古生物化石。记者将每个展台都看了一遍,每一块石头各不相同,也像是有着自己的生命。在老师的讲解下,记者了解到一些关于岩石的知识。果真不能小看路旁的石子,从石头中可以看到沧海桑田与生命的变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范老师已将其精髓渗透到他的教学当中,并会延续至终。(学生记者 赵艳艳 陆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