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工程学院教师杜德润谈起教学体会颇深。他所执教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有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又有现行的各种设计标准和具体工程实践。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这门课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教学难度较大。教学中,杜德润通过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设计规范的学习、对构造措施的掌握,将实体模型、工程案例、科研活动等引入教学实践,并应用网络即时信息软件、网络课堂与网络论坛、网络搜索引擎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专业概念,杜德润会采用启发式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使相对枯燥的专业概念以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一次上课时,杜德润就对课程名称进行了 “说文解字”。他说,“混凝土”又称为“砼”,也就是人工石,它可不是几种材料的简单混搭,里面学问大着呢。看到学生都被吸引了,他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下一个知识点。学生也在听讲中渐入佳境。
“学生是教学的一个主体,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杜德润非常重视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参与。在讲解“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时,他将学生分为两队,分别派代表为全班进行讲解,互相点评,查缺补漏,两队同学你追我赶,都不愿落后,无形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而在讲解“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时,他也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推导相关公式,整个过程一目了然,“这让同学认识到本课程的公式并不复杂,提高了学习本课程的信心”。
对于没有接触过实际工程的大学生来说,对有些概念的理解是模糊的,“而将实体模型引入教学实践,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对土木工程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和感性认识增强了,对课程概念的整体思维能力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也就随之提高了。”杜德润甚至将粉笔和铁丝也引入了课堂教学中,他用粉笔受弯对比混凝土的脆性,而用铁丝弯曲对比钢筋的塑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杜德润还将自己掌握的甚至经手的一些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师生展开描述、分析与讨论,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他看来,案例教学是上好这门课所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杜德润说,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实践,可以研促教,以研促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本系许多教师的科研项目与混凝土结构有关,他也因此给学生分别介绍了最新科研进展。在他的带动下,有些学生申请SRDP项目,研究胶带加固石膏模型。
受实验条件、学时压缩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难以同步进行相应的实验教学。杜德润深知这门课程如果没有实践教学,纯粹讲理论等同于纸上谈兵。他借助网络搜索引擎,下载了国内外无版权争议的实验录像,再利用视频嵌入形式导入到PPT中,课堂播放PPT时可使学生如临实验现场,增加了感性认识,为理论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讲解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的破坏形态时,杜德润播放了适筋梁、超筋梁与少筋梁受弯破坏过程的实验录像,学生纷纷点赞。课后针对录像实验教学形式的无记名问卷调查满意度达92%。“借助网络信息搜索功能,可帮助教师共享网络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缺少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支撑的问题,并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质量。”杜德润说。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这门课原有90课时,教学计划修订后,改为64课时,时间紧,内容多,且内容相对较深,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旦出现断层,很容易造成后续学习的困难。为此,杜德润专门为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建立了QQ群,提前在群论坛发布与下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并将跟帖回答问题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此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后,他会将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论文等资料发布在群文件中,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大多数学生表示应用QQ讨论群后增加了学习的亲切感与新鲜感,并提高了复习与预习的积极性。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快,学生难以像以前那样作笔记,导致复习时只能看教材,资料单一,杜德润因此引入了网络课堂和论坛。利用网络课堂,学生可以自由下载课件或录像,并可随时进行作业或测试等环节,这样既可弥补教、练失衡的不足,又可节省课堂练习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2015年春季学期的教学评估中,杜德润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被评为优秀。 (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