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助航】董平:为学生插上科学天空翱翔的翅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0-15浏览次数:1261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董平老师的“基因工程实验”课轻松、自由,在学生中颇有口碑,“我的课堂是开放式的,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登上讲台授课。”在2015年春季学期的教学评估中,董平执教的这门课程被评为优秀。

  基因工程实验课是一门生物工程的专业基础课,是生物工程本科生接触的专业性最强的实验课程之一。由于基因工程学科具有前沿性强、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技术设备先进、研究对象(基因)抽象等显著特征,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关键技术,将书本上的抽象知识活现在实验中,感知“基因”科学的魅力和潜力,成为董平一直以来努力探索和不断改进的教学方向。

  教学中,董平以学生为本,实行多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措施。她采用小班授课,每次上课人数11人,每组实验人数1-2人,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打折扣;完善实验卡片,保证实验仪器、试剂的准备充足,损坏及时补充,并在此基础上为每个实验小组准备详细列出实验材料信息的卡片,保证学生能够参照卡片独立完成实验。

  “实验课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并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它不能成为‘拼积木’式的照葫芦画瓢,不能使学习过程流于形式,不能使学生只图热闹而不知门道。”由于教学实验课大部分内容是教师设定好步骤,同学们照做,这样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做过后印象不深。董平重点从“用心”的角度下功夫,在实验教学中,她以“自主式”实验报告为核心,以优秀的科研记录为范本,从帮助学生养成真实、细致记录实验的习惯开始,进而强调表述的准确性、严谨性和逻辑性。比如,她就以正式科研论文为例,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和展示自己的电泳谱图,逐渐培养了学生实验记录、结果专业表述、展示的习惯。

  董平说,实验课程与学生未来实际的科研、工作紧密联系,因此,必须重视实验课程内容的更新,让学生所学真正能在未来有所用。她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问题,将课外延伸学习带入课堂。部分学生参与SRDP等课外科研活动,在授课过程中,她鼓励学生将自己课外科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查阅文献遇到的新技术新发现带入课堂,与老师讨论。这些做法延伸了课堂学习到实际科研实验中,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基因工程实验很多操作时间较长,学生容易产生疲倦,影响课堂学习效果。董平为此设计了细微环节,打造活泼、轻松的“开放式”课堂,拉近教与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基因工程中涉及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操作,而且实验的器械很小。如果仅仅在实验室中为学生演示,学生容易看不清楚,演示的效果差、效率低。董平因此针对每一个实验制作了关键操作的演示视频,配以字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视频的播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董平主张实验课堂 “手脑齐动,想到说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有疑问、想法,随时提出,形成人人都是课堂主人的良好氛围。一次实验课上,学生小张因为对碱基酶切概率的知识点有疑义,就花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给董老师和同学们讲解他的计算和观点。但到了第二次课的时候,他通过自己的推导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因此将该问题牢牢地理解掌握了,在实验操作中未再因为理解偏差产生操作错误。“董老师总是引导我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给我们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董平班上的一名学生潘芳说。

  实验课程将书本上的知识跃然实验台上,学生可以亲身感知学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将一个个神奇的现象亲手实现,这是实验课程的吸引人之处。“当然,实验课程更肩负着引导学生加深专业理解,感染专业魅力,探索科学未来的责任。”因此,董平还将热点争议问题引入期末综合测试,引发学生从专业角度对学科未来持续的关注和思考。比如,“转基因食品”既是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也是典型的基因工程科学问题。在期末综合测试阶段,董平将此作为考题,促成学生从专业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持续关注、正确看待相关的问题,树立不盲从、不瞎猜、科学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

  课堂之外的董平是一个很懂生活的人。她也喜欢和自己的学生腻在一起。她曾经的学生李想说:“董老师喜欢和我们一起吃饭、唱歌、跳舞,她为人风趣幽默,毫无隔阂。”时间久了,同学们给她起了一个昵称 “平儿”,还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记录那些“写给平儿的话”。

  “理论课程为学生 ‘强壮体魄’,实验课程给学生‘插上翅膀’,愿同学们内外兼优,在科学的天空中展翅翱翔。”采访末了,董平如是说。